本文作者:刘杰 |江苏有线大数据开发工程师
导读
传统媒体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浪潮进行时,江苏有线作为国内领先的省级广电网络集团,在 2022 年启动了系统数据库国产化替代试点测试,其从传统 Oracle + Hadoop 架构向国产分布式数据库 TiDB 的转型历程,为未来的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本文将基于江苏有线大数据开发工程师刘杰老师在 TiDB 南京站地区活动中的分享,为传媒行业数据库国产化及运维之路提供经验参考,助力传媒行业技术革新。
替换背景:传统技术架构的局限性
江苏有线的数字化转型始于 2012 年,经过多年发展,业务已从传统媒体拓展至 5G、宽带、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。随着业务版图的扩大,数据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,日均数据增量超过 1 TB。
在这样的数据体量下,原有的 Oracle + Hadoop 架构开始显现出明显的局限性。Oracle 数据库高昂的硬件要求和授权费用使得总体拥有成本居高不下。更关键的是,其垂直扩展模式难以应对数据量的快速增长,在业务高峰期经常出现查询响应缓慢的情况。而 Hadoop 平台虽然在存储海量数据方面具有优势,但其批处理架构无法满足实时分析的需求,复杂查询的效率也令人堪忧。
与此同时,数据库国产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。考虑到未来接入 AI 技术及使用更先进系统的业务需求,江苏有线作为省级重点文化企业,在 2022 年启动了系统数据库国产化替代试点工程,这成为其技术架构升级的重要契机。
落地实践:平台迁移与架构优化
在过去两年使用 TiDB 的过程中,江苏有线大数据开发团队对 TiDB 的优势有了更加深刻的感知。TiDB 完全兼容 MySQL 协议,这使得现有应用可以几乎无缝迁移,大大降低了技术切换的风险和成本。同时,活跃的开源社区和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,也为江苏有线的数据库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。最初在实际迁移过程中,江苏有线采用了分阶段实施的策略。在数据迁移的过程中,使用 TiDB Data Migration 工具实现了 99.9% 的数据一致性验证通过率,整个过程做到了业务无感知的平滑过渡。
在架构设计上,江苏有线部署了 10 台服务器构成的主集群,其中 2 台高性能服务器专门用于 TiFlash 分析引擎,6 台作为 TiKV 存储节点,另外 2 台运行 PD 调度组件(为保证多数派原则,另外 1 个PD 调度组件同其他节点混合部署)。这种计算与存储分离的设计,既保证了事务处理的高性能,又满足了实时分析的需求。为了确保系统高可用,团队采用了多副本机制和自动故障转移技术,将系统可用性提升至 99.99%,年度故障时间控制在分钟级。同时,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控告警体系和数据备份机制,为业务连续性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在成本方面,TiDB 软件部署对普通 x86 服务器的支持也降低了硬件投入。据估算,迁移后存储成本降低了35%,运维人力成本也有明显下降。
应用场景:释放数据价值 & 性能跃迁
迁移完成后,TiDB 在江苏有线的多个业务场景中表现良好,展现出显著优势。在大数据报表方面,支撑了全公司 2000 多张动态报表的实时同步及多维度查询需求;在用户行为分析场景,实现了日均 1 亿多条用户交互数据的实时处理;在内容推荐系统,助力个性化推荐的点击率提升了 35%。
TiDB 数据库的分布式特性支持横向扩展,可以通过增加节点来应对数据增长,避免了 Oracle 面临的性能瓶颈问题。在实际测试中,TiDB 成功将千万级数据查询的响应时间从原来的 37 秒缩短到 5 秒,性能提升达 85%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实时数仓的建设。通过 TiDB,江苏有线还计划将原先分离的离线数仓(Hadoop)和数据展示系统(Oracle)整合为统一的实时数据平台,既降低了数据同步的复杂度,又极大地提升了数据分析的时效性。
同时,江苏有线通过 TiDB 数据库迁移和系统架构优化,实现了全方位的性能提升及显著效益:
- 查询性能提升 85%,存储成本降低 35%
- 系统可用性达 99.99%,年度故障时间降至分钟级
- 数据处理效率提升 40%,从 5 万条/秒提升至 7 万条/秒
未来展望:持续深化数据赋能
基于 TiDB 的成功部署,江苏有线已经制定了更长远的技术发展规划。下一步将推动 TiDB 在更多核心系统的应用的测试,包括 BOSS 订单系统、财务系统等,实现全业务数据的统一管理。同时,积极探索与 AI 技术的结合,构建智能分析平台,开发用户行为预测模型和异常检测系统。
此外,江苏有线还计划将 TiDB 的使用经验推广至各地市分子公司,通过标准化部署方案和技术赋能,提升整个集团的数据应用水平。这一举措不仅能够降低分公司的技术门槛,还能促进全省数据的互联互通,进一步释放数据价值。
结语
江苏有线的数据库转型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,在广电行业争当技术革新的领跑者,向行业证明了国产分布式数据库已经具备替代传统数据库的能力;其次展示了传统媒体数据库平滑迁移的可行路径,为其他企业的技术转型提供了参考;最重要的是,通过这次实践,江苏有线构建了面向未来的数据基础设施,为后续的智能化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在数字化转型的深水区,技术选型和架构升级需要兼顾当下需求和长远发展。江苏有线的实践表明,拥抱开源、选择符合技术趋势的解决方案,是企业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和业务创新的有效路径。随着数据要素市场的不断发展,这种前瞻性的技术布局将为企业带来越来越显著的战略优势。
【声明】
本文内容基于江苏有线技术团队真实实践整理,旨在为行业提供国产化测试作参考。技术方案需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与政策要求综合评估,不代表任何官方倾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