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
0
0
0
专栏/.../

平凯数据库(TiDB 企业版)敏捷模式数据库试用

 朱志杰1  发表于  2025-09-05

平凯数据库敏捷模式体验总结

本次在 TEM 平台体验平凯数据库(TiDB 企业版)敏捷模式,两周内完成从裸机到HTAP集群的完整交付,全程白屏拖拽,耗时不足1小时,真正兑现了“一台机器也能跑分布式”的承诺。

痛点解决:

①开发机资源紧张,1台8C16G虚拟机即可拉起完整TiDB,成本比标准部署降低70%;

②后续扩容无需停机,点击“一键升配”即可把单节点平滑扩为三副本,业务零感知;

③HTAP能力完整保留,白天跑TP交易,夜间同步跑T+0报表,QPS稳定在1.2万,平均延迟<5ms,完全替代原MySQL+ETL+Greenplum三段式架构。

体验亮点:

  1. TEM的“组件仓库”自动匹配企业版镜像,端口冲突、目录占用均提前预检并给出修改建议;
  1. Grafana模板内置国密加密、审计合规面板,开箱即用;
  1. 中控机+共享主机的资源池化设计,让测试-开发-生产环境采用同一套拓扑模板,环境一致性得到保障。

后续计划:

目前已验证1→3节点在线扩容、BR备份恢复、闪回与加密审计,平凯数据库敏捷模式表现符合金融合规要求,Q4将把对账核心库从DB2迁移至敏捷模式,预计节省30%数据库预算。

以下是本次部署体验的流程:

TEM 本地部署安装

1、准备机器等相关软硬件配置

操作系统:CentOS 7.9

部署方式:本地虚拟机 8C 16G

2、部署前准备

关闭防火墙和selinux

image.png

下载依赖

yum install -y openssh
yum install -y tar
yum install -y ssh-copy-id
yum install -y scp

3、安装TEM

解压tem-amd64.tar

tar -xvf tem-amd64.tar
cd tem-package-v3.1.0-linux-amd64
ll

image.png

image-20250905101024297.png

编辑元数据库配置文件

vi metadb_topology.yaml
​
global:
  user: "tidb"
  ssh_port: 22
  deploy_dir: "/tidb-deploy"
  data_dir: "/tidb-data"
  arch: "amd64"
​
pd_servers:
  - host: 10.0.0.61
​
tidb_servers:
  - host: 10.0.0.61
    port: 4000
​
tikv_servers:
  - host: 10.0.0.61

image-20250905104755838.png

TEM 配置参数 (config.yaml中的db_addresses字段填写的套接字要加4000端口,否则默认3306)

vi config.yaml
​
global:
  user: "tidb"
  group: "tidb"
  ssh_port: 22
  deploy_dir: "/tem-deploy"
  data_dir: "/tem-data"
  arch: "amd64"
  log_level: "info"
  enable_tls: false
​
server_configs: #这里指定tem 节点的全局配置
  tem_servers:
    db_addresses: "10.0.0.61:4000"
    db_u: "root"
    db_pwd: ""
    db_name: "test"
    log_filename: "/tem-deploy/tem-server-8080/log/tem.log"
    log_tem_level: "info"
    log_max_size: 300
    log_max_days: 30
    log_max_backups: 0
​
tem_servers:
  - host:  "10.0.0.61"
    port: 8080
    mirror_repo: true # 是否开启镜像仓库,多个TEM节点时,最多只允许一个节点的开启

image-20250905105414131.png

执行部署TEM命令

使⽤ root 或者具有 sudo 权限的账户执⾏该脚本

./install.sh

安装成功

image.png

验证

su - tidb
source /home/tidb/.bash_profile
export TIUP_HOME=/tem-deploy/.tem
tiup -v

image.png

使用TEM部署平凯数据库敏捷模式

登录TEM:(http://10.0.0.61:8080/login)

TEM 默认⽤户为 admin, 默认密码为 admin

image.png

一、创建添加凭证

1、点击 设置 凭证 主机 添加凭证

image.png

2、填写被控主机/中控机的 ssh 登录凭证,点击确认添加

image.png

3、已经创建好凭证

image.png

二、下载敏捷模式安装包,进行组件管理

1、点击 设置 组件管理 添加组件

image.png

2、选择 组件镜像

image.png

3、选择本地上传

image.png

上传完以后的界面

image-20250905134047446.png

三、配置中控机

配置集群中控机

1、点击 主机 集群管理中控机 添加中控机

image.png

输入对应信息进行添加主机信息

image-20250905134438365.png

添加后的界面

image.png

四、配置集群主机

1、点击 主机 主机 添加共享主机

image.png

填写主机信息,点击 预览,预览无误后点击 确认添加

image-20250905134613029.png

已成功添加主机

image.png

五、创建集群

点击 集群 创建集群

image.png

Rklink@1024

image.png

选择主机规格,选择集群种类:敏捷模式

image.png

根据需求选择部署模式为专用或共享

image.png

其余选项默认配置即可,点击下一步

规划集群节点:

点击添加节点,进行具体规划

image.png

选择组件和要部署的主机后,点击确定,进行下一个组件的添加

注意:

PingKaiDB Fusion:必须添加(节点配额限制为 10)

Grafana:必须添加(才能使用监控功能)

Prometheus 以及Alertmanager:必须添加(才能使用告警功能)

TiFlash:可选(如果需要测试平凯数据库敏捷模式的 HTAP 功能,需要添加)

Pump 和 Drainer 组件:不建议添加

image-20250905140134748.png

当添加完需要的组件后,点击“回到规划集群节点页面”按钮

image-20250905140150881.png

点击“下一步”按钮,进行集群节点的配置修改和预检查

image-20250905140355961.png

修改端口和目录

image-20250905140548231.png

image-20250905140702325.png

image-20250905140738682.png

首先返回服务器查看端口占用情况

netstat -tnlp | grep 9115
netstat -tnlp | grep 9100
ps -ef | grep 62812
ps -ef | grep 62735

image-20250905140923231.png

然后调整端口,解决端口冲突问题

(官方建议 如果检查时出现端口冲突的问题, 请将端口号修改为一个未使用过的;一般情况下,端口和目录的名称是保持一致的,但如果只改了端口没有改目录,则会出现“目录已存在”的警告,若想覆盖该目录中的数据,则可勾选下面的“预检查选项”。)

image.png

配置集群参数和告警

默认参数模版和告警模版即可,点击下一步

image-20250905141213197.png

image-20250905141333536.png

预览创建配置,确认无误后点击“创建”按钮启动创建任务

创建过程的具体日志可点击“查看详情”,或在“任务中心”中点击相应的任务进行查看

image-20250905141421189.png

集群创建并纳管成功

image-20250905141521269.png

image-20250905141738838.png

image-20250905141804858.png

image-20250905141906748.png

image-20250905141920954.png

待改进建议:

  1. 单节点模式下TiFlash与TiKV共用磁盘,若开启HTAP,SSD写入抖动明显,建议后续支持“存算分离”选项;(目前已了解到平凯数据库敏捷模式可以一键扩展至 3 节点 TiDB 标准模式,存算分离架构)
  2. TEM日志在任务失败时只返回stdout,缺少stderr,排障需登录后台,希望提供一键下载完整日志包。

0
0
0
0

版权声明:本文为 TiDB 社区用户原创文章,遵循 CC BY-NC-SA 4.0 版权协议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

评论
暂无评论